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第四十四章 苏芬终战

“啾啾啾~”几阵呼啸的怪响刺破拂晓的天空,让数以千计拖着诡异尾焰的弹丸向着苏联人在科特卡港的外围阵地和工事、仓库飞去。

“怎么回事?”军需官狄米奇抬起头来,看到几颗还散发着尾烟的弹丸向着自己的车队飞来,“究竟是哪里冒出来的敌人???”

带着这个疑问,狄米奇的运输队在刚刚开出科特卡港的路上就被炸飞上了天,殉爆的“斯大林之锤”等重炮的弹药几乎把周围方圆数百米的地方夷为平地。

崔可夫军长被巨大的震响和怪叫惊醒,可是当他拉开窗帘的时候,却发现远处那幢原来巍峨瞩目的军需仓库已经被夷为平地了,停着数百辆运输卡车的苏军车场也化作了废铁瓦砾堆积的坟场。而更惨的则是那些“不小心”命中苏军驻扎营房的炮弹。

这种爆炸的威力,这种惊人的效果,让他想到了几个月前看到过的苏军秘密武器测试——当时,作为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得意高足,他才有幸见过那种被视为苏唯埃最高机密武器的发射威力。

这是火箭炮的攻击?芬兰人怎么可能有这种秘密武器的???这可是苏联军队的不传之秘啊!而且,崔可夫不是没有见识的人,火箭炮的全套系统重量动辄十几吨,就算退一万步,芬兰人从莫斯科偷到了现在苏联军方中全部的20多套火箭炮,也不可能把这些东西从沼泽湖区和雪封山区之间运输过来的,这不是雪橇可以做到的。

“嘶嘶嘶~哒哒哒~”芬兰人显然没打算给他过多的反应时间,上千发弹药一股脑儿丢进科特卡港防区后,芬兰人立刻就发起了进攻,他们的步兵部队经过连夜的山间跋涉和滑雪,已经在苏军警觉起来之前,潜伏到了科特卡港外围的雪原中。仅仅依靠第一轮密集的火力准备后,在防线上成功撕开了口子的芬兰人就悍勇地发动了进攻。

“快点干,争取5分钟内再打一轮,不要拆那些木壳了,整个塞到导轨发射筒上!一定要在苏联人的炮兵反应过来之前尽可能多的消灭苏联人的反制力量!”

一群芬兰炮兵在距离科特卡港不足5公里的雪域丘陵上摆弄着他们刚刚从德国人那里拿到的秘密武器。这种可怕的新武器在刚才突袭的第一瞬间,就给苏联人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和混乱。

那是一种用轻盈的德制40mm博福斯炮炮架(注意:仅仅是炮架)假设的6管火箭炮,使用的是150mm的弹药,弹头炸药装药量达到了19KG,爆炸威力比普通的6英寸加农炮还要大。

此时此刻,苏联人已经造出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原型车,还处在改良测试阶段,但是苏联的“喀秋莎”系统重量将近十吨,而德国人这批看上去粗制滥造的火箭炮虽然发射弹药数量山只有苏联人的三分之一,但是重量却不足400公斤——芬兰人在把炮架和炮身分开移动的情况下,两幅单人滑雪板就能承载起这种武器。

苏联人是没有办法想象这种武器的存在的。

苏联的火箭炮之所以沉重,德国人的之所以轻盈,这与双方的设计思路不同是有很大区别的,苏联人发射的是尾翼稳定、单火箭喷口弹药,加工简便易于量产成本低廉,但是他们的火炮就会更加笨重和昂贵——因为这种火箭弹不会自我旋转,方向稳定性很差,毫无精度可言,为了不至于让炮弹打出去后偏离几百米乃至上千米那么夸张,苏联火箭炮需要一个和传统滑膛炮炮管一样长长的发射导轨,这让其炮管重量比德国人的同类产品重了数倍,而且还需要增加额外的炮架机构来平衡因为尾焰后座行程加长导致的额外后坐力。

德国人的火箭弹则不同,德国人从1935年港开始研发火箭炮的时候,在炮弹方向控制上采用的就是多喷口螺旋喷气推进的方式——与苏联火箭弹的1个喷口的火箭弹不同,德国人为了追求最高的射击精度,在最多的时候给测试弹体安装了多达26个沿着弹体外部均匀圆周分布的喷射口,每个喷射口都按照线膛火炮惯用的14°螺旋角侧倾,使用这种喷射口发射出来的火箭弹可以模拟线膛火炮发射的那种炮弹一样的自我螺旋特性,从而保持弹道精准,因为弹体螺旋飞行,因此也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安装安定尾翼。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螺旋弹的精度可以和线膛火炮媲美,进度远远高于苏联人几乎等于胡乱压制的“喀秋莎”火箭炮——这是德国人追求精密的天性所极力追求的;劣势则是火箭炮弹药加工非常复杂——苏联人只要加工一个火箭发动机尾喷口,而德国人需要加工14个到26个,其工作量上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德国人的做法还带来了一点算得上是附加价值的优化,那就是德国的火箭炮系统可以做的非常轻盈。因为火箭弹的飞行方向是依靠高度平衡的自螺旋喷射来控制的,弹药不依靠炮管和导轨就可以达到很高的自稳定性,所以德国火箭炮无需那种又长又重的发射导轨和抵消长后座的沉重炮架。

这也就解释了德国人用几乎等同于日式九二式步兵炮那样粗短的炮管长度和区区40mm博福斯炮的制动炮架,就可以扛起这些发射150mm口径弹药的大炮。在同样的单次弹药投放量的情况下,德军火箭炮的重量连苏军的20%都不到。因此也就能在苏联人认为“不可能通过重型火力装备”的地形上完成这一军事机动上的奇迹,就好像汉尼拔把战象运过圣伯纳德隘口,也好像拿破仑把大炮运过圣伯纳德隘口。

维勒安一直在德军山地部队中测试这种轻便的重炮的使用,只是一直没有什么需要快速机动推进的作战需求让这种武器发威罢了。随着火箭炮研发的进展,德军中仅有的那几百门过时的1938年型火箭炮也就被作为援助物资一股脑儿丢给了芬兰人——唯一的条件是,芬兰人必须把这种“粗制滥造”的武器来源说成是他们自制的。

因此,在两百门轻型火箭炮齐射的那一刻起,苏联人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在这种不可思议的突袭下,以苏联军队的应变能力和军心士气,想要不崩溃是不可能的。崔可夫中将急的犹如被捏住了蛋蛋的银贼,把督战队全部派出去阻拦乱窜的苏军士兵,但是这些意志崩溃的士兵宁可被督战队排队枪毙也不愿意活着看到自己的肉体被这些可怕的弹雨撕碎。

崔可夫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了,现在唯一正确的做法是立刻收缩固守待援,并且向赫尔辛基方向的攻城部队求援。

……

1940年12月5日,芬兰军队使用自制的简易火箭弹迫击炮——按照芬兰人的宣传口径,他们是学习了其他国家惯用的火箭推进炮兵武器,然后自制了一些没有膛线和尾翼的滑膛火箭炮——作为奇袭火力,一举偷袭突破苏联军队在科特卡港的防御阵线。

就像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说法,芬兰人还在炮击中发射了几十发既没有尾翼也没有多个螺旋喷口的粗制滥造的单喷口无翼火箭弹,并且无一例外是哑弹,好让这些炮弹事后能够被苏联人缴获。

遭到突袭陷入混乱的苏军部队在崔可夫中将的指挥下不得不收缩固守,等待援军。

在援军的帮助下,苏军在12个小时内击退了这股芬兰军队,己方伤亡在两万余人,杀伤芬军士兵7000余人,但囤积在科特卡港的供赫尔辛基攻城部队使用的大批武器补给在芬兰人的破坏下损失殆尽。

得到这个消息后,赫尔辛基方面的苏军攻城部队终于松了一口气,部分攻城不力的将领立刻向克格勃部门举报——由于负责科特卡港后勤补给基地的崔可夫将军假公济私谈污军备物资数额巨大,为了防止事情泄露,才勾结芬兰人偷袭科特卡港,让苏军的过冬物资彻底付之一炬死无对证。

贝利亚接到举报后向伏罗希洛夫元帅通了个气,想看看元帅的处理意见。因为芬兰战事进展缓慢而自身难保的伏罗希洛夫元帅自然是没有这个精力去庇护自己的得意门生了。于是,崔可夫中将毫无疑问地在墙倒众人推的“构陷”之下被斯大林同志下令处决,伏罗希洛夫元帅作为芬兰战争总指挥官,负有连带责任撤职关押,芬兰方面军总司令一职由铁木辛哥大将接任。

苏联人在科特卡港补给基地被毁后,尝试过恢复卡累利阿地峡运输补给线,也尝试过让卡车从芬兰湾的冰面上开过去为科特卡港运输补给,但是因为芬兰人加大了对陆上运输线的偷袭封锁,苏军的武器弹药补给渐渐陷入困境。

12月10日,德国元首希特勒发表一项声明,对目前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形势表示关注。并表示为了维护芬兰独立、保障瑞典安全,希特勒照会斯大林希望苏军可以停止对赫尔辛基的后续进攻,以恢复到“苏德密约讨论的范围中来”。

为了表示德国方面对于维护东欧地区和平稳定的诚意,德国方面愿意划出波兰维斯瓦河中上游三个波兰人聚居省份的土地为“非军事自知区”,邀请苏联方面监督,以示德国方面绝无贪图非日耳曼人聚居土地的野心和诚意。

德国人的这一高调表态为希特勒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望,除了英法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对于希特勒的这一诚意举动表示了尊重,并希望苏联可以重新按照国联的渠道解决芬兰问题,避免战争扩大化。

12月15日,在扭捏了数日后,苏联方面考虑到冬季作战的后勤补给困难,顺势下坡表示“鉴于库西宁领导的芬兰G政府愿意与同一民族芬兰现政府就和平组建联何政府一事停战磋商,”“爱好和平的苏联军队愿意在芬兰割让维堡至卡累利阿地峡的陆地领土给苏联后,退回到卡累利阿筑垒地区。”

两天后,芬兰方面与“库西宁政府”达成领土“交换”意见,苏联方面正式撤军。后来“库西宁芬兰”在次年年初就主动要求加入苏联成为了苏联的一个成员国。

芬兰问题解决后,苏德就东欧问题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磋商,在德国的要求下,包括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四国也被拉入会谈之中,德国方面以苏联承诺“不在波罗的海三国及芬兰使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及派别问题”为条件,从波兰中部三个省份撤出军队。

当然,这种条约是不能够维持多久的,在德国人与英法的战事重开之后,斯大林仍然会蠢蠢欲动企图东进,但是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个缓冲带只能是熬一天算一天,就算只能争取一点时间和在东欧国家之间的国际声望,这么做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