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第四十六章 黑豹和虎王

“居然是统一厚度铸造钢板设计……还真是偷工减料啊。”保时捷博士和迈巴赫的设计师们一起看着那辆在芬兰被炸坏后缴获回来的-T34坦克,对于苏联人饿省钱措施惊叹不已。

这辆坦克使用的是全铸造装甲,和德国人原来的轧制装甲相比用料节省,边角废料损耗起码减少一半。

当然,现在德国陆军的坦克装甲加工工艺已经很少采用轧钢这种浪费材料的方法了,在维勒安部长提供的大吨位锻压机械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帝国的坦克工厂都开始喜欢上那些直接锻压成型的装甲了,锻压的装甲和轧制的一样可以进行各种表面硬化处理,在内部应力释放方面还更有优势,虽然从能耗上来说,锻压比轧钢消耗的煤炭会多一点,但是切削浪费的钢铁废料几乎没有,这对于煤多钢少的德国工业体系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但是现在,看到苏联人的省钱秘法后,保时捷博士等人不得不感叹苏联人的抠门真是到家了,维勒安部长的改良建议至少也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的,而苏联人则完全是以量取胜。

但是苏联人的做法仍然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那就是统一车体各处钢板厚度。

以德国人的坦克钢板为例,4号坦克的前向装甲有50mm厚,炮塔防盾60mm,侧向30mm,后部20mm而炮塔顶盖只有区区14mm。这样的设计,虽然在控制装甲分配和整车重量方面较为精确,但是在装甲的大批量标准化加工方面则不如苏联人便捷——生产出来的装甲,该是哪个部位用的,就只能在哪个部位用的。

更大的差距则体现在战时损坏坦克的翻修:如果是被局部摧毁返厂维修的坦克,缺了那块钢板就补那块钢板的订货,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战时修复局部损坏坦克时非常难以实施。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苏联人只要是打了一场胜仗,那些被打坏地七七八八的T-34大部分还能很快修一修将就着用,德国人却不行,因为战时生产厂家根本无法预估哪些规格的战车钢板的战损率会比较大。

苏联人的做法简单得多,整辆T-34坦克上只有两种厚度的钢板,一种是45mm的,一种是20mm的,前装甲和侧向装甲都是使用45mm的,只是前装甲倾角达到了60°,实际前方直射时的等效厚度达到了90mm,而侧向装甲倾角仅仅只有40°,45mm装甲的等效厚度约在60mm,而底部、顶盖、后方则用20mm的装甲,同样依靠倾角的不同来控制用料重量和等效防御厚度。

这样做,唯一的劣势在于牺牲了一部分车内空间,倾斜布置外装甲的坦克车内空间利用率会更低,让乘员舒适性下降,但是这一贯是苏联人的惯有特征——坦克兵坐得舒不舒服,不在苏联坦克设计师的考虑范围内。

“还是,先看看实弹测试的效果,再做决定吧。”保时捷博士一干人等分析完了T-34的全部设计细节,还是决定亲眼看一下实弹测试,是否有必要牺牲德国装甲兵的“舒适性”。

“咯哒~轰!咯哒~轰!”随着射击场布置完毕,两门苏制76mm口径、30。5倍径坦克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对T-34和4号坦克测试样车进行轰击测试,各实施了十发连射,结果一发都没有击穿(注:此时的T-34用的还是30。5倍径的L-11而不是42倍径的F-34,所以穿甲能力只是和德国历史上的的4号支援坦克的24倍短管榴弹炮穿甲能力差不多,不是历史上开战时的T-34主炮),随后把距离缩短到400米进行测试,结果4号坦克中弹10发,击穿7发跳弹3发,T-34正面装甲击穿4发跳蛋6发。从数据来看,T-34在更薄弱5mm钢板和无装甲表面硬化处理的情况下,防弹能力仍然是略优于4号坦克的。

“看来,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参照苏联人的一些设计优点,结合4号坦克这两年来的改良技术储备,定制一到两款帝国最新锐的坦克的。否则,只怕帝国陆军的装甲优势难以保持。”

……

一周后,帝国军备部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和陆军部长勃劳希契元帅签署了最新型号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招标书。新的项目编号为5号战车和6号战车,代号本来该定名为“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但是因为事实上帝国在1938年4号坦克开始量产之后就已经开始5号战车和6号战车的技术储备和论证设计工作,现在的正式立项基于苏联坦克的一些设计优势进行了改良,继续叫原来的代号有些不合适。

最终,5号战车的正式代号为“黑豹2”,而6号战车则被定名为“虎王”,这两个项目预计分别会在1942年年初和1943年年初批量投产。

“黑豹2”坦克因为重新调整设计的时间只有不到1年,因此大量直接借鉴了苏联人的设计思想和原来4号坦克上成熟成功的经验。火力方面则直接从最新的FLAK-4188mm防空炮上移植改良而来。

最终,“黑豹2”的设计指标被定在了如下范畴内:车长(含炮)小于9米,不含炮小于7米,宽度小于3。4米,高2。6米,额定重量控制在45吨以内。车体动力后置、省略传动主轴,使用扭杆悬挂、6对非交错的大负重轮。车体内部布置4名成员舱位,共计炮手1名,车长1名,装填手1名,驾驶员1名——因为佩内明德研发基地的无线电中心技术进步,德军的近距离无线电步话机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超过了同期米国的水平,因此也就省略了车内一名机电员的需求,省掉了1个人的舱位,把因为倾斜装甲而减少的车内空间补足了回来。

装甲部分,新式的5号、6号战车计划执行后,德国军方应当将新一代主力坦克装甲板厚度统一为三种规格:140mm,100mm与60mm;其中较轻而快速的5号战车选用100mm装甲板作为正面防御而60mm装甲板作为其他方向上的补充防御,而6号战车则正面采用140mm装甲、侧向使用100mm装甲,仅有尾部和底部使用60mm,这样,帝国陆军仅需要生产三种厚度的钢板就可以兼容涵盖全部主力坦克的需求,实现“虎豹换皮”。而未来的战斗中,4号坦克改型也应当预留将正面装甲更换为制式60mm装甲的空间,这样就能大大节约装甲定制的周期浪费。

最终,“黑豹2”的防护要求被定在了炮塔防盾120mm;正面100mm表面硬化锑钼装甲钢,内向侧倾60°——与T-34相同,侧面与后方使用60mm装甲,其中侧向内倾30°,后方内倾15°。

坦克采用一门由FLAK-4188mm高射炮改良而来的88mmL56KWK-40坦克炮,并预留未来加长炮塔、升级到L71倍径型号的空间。

动力部分采用一台BMW-234柴油机,最大出力950马力,驱动重达45吨的车体时理论公路时速仍然可以达到惊人的65公里!不采用外挂油桶时最大公路行程400公里。

6号“虎王”项目于“黑豹2”相比,在防护方面把各向装甲都提升了一个档次——炮塔防盾180mm,正面装甲140mm,侧向装甲100mm,顶部、底部、尾部60mm,各方向装甲倾角与“黑豹2”完全相同,仅装甲一项就导致车体增重11吨左右。因此车体全重也就从“黑豹2”的45吨增加到了64吨。

动力系统方面,“虎王”初步设计使用与“黑豹2”一样的BMW-234柴油机,但是采用自增压型号,可以在引擎重量、体积提升不明显的情况下把发动机出力从950马力提升到1100~1200马力,唯一的坏处是因为增压对引擎寿命的伤害,发动机理论寿命从1500小时降低到了900小时,油耗上升30%,通过8对非交错大负重轮驱动,公路极速48公里,不挂油桶理论最大行程缩短至260公里。乘员定额仍然为4人。

对“虎王”的研发制约最大的瓶颈在于其主炮——维勒安部长根据对战争进程和敌国赶超速度的估算,强烈建议帝国陆军部在为“虎王”定制火炮时,必须使用目前帝国海军重巡洋舰和战列舰上的KM-40105mmL60防空炮或者KM-41128mmL52防空炮改良而来的坦克炮,但是因为这一工程起码要到1942年才能完成移植测试,所以“虎王坦克”的定型投产也就不得不拖延到1943年年初了。

当然,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105mm口径、60倍径的坦克炮在现在的世界上还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因为地球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强大的装甲对手,如果战局需要的话,使用88mmL71倍径的大车扛小炮型“虎王”也是可以拿来应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