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第四十六章 实则虚之

“什么?把莫德尔麾下的3个精锐装甲师收缩回芬兰湾南岸的罗蒙诺索夫地区,然后进行长期的休整准备?勒布这个老东西是老糊涂了么?”

在苏军中已经逐渐闯出北极圈霸主名头的西北方面军司令基里尔。梅列茨科夫大将之前已经在沃尔霍夫河沿岸的攻防战中露出疲态,为了昼夜推算德国人会在哪里发动下一波的攻势,会寻取什么点作为建立沃尔霍夫河东岸桥头堡的所在,梅列茨科夫已经是在几天内白了一把头发。

他的专业擅长是预设筑垒工事地带的攻防战,也就是阵地围城。勒布元帅如果和他打大纵深的弹性机动作战,在战前就已经升为大将、战略指挥思维老化的梅列茨科夫是不在行的,当初勒布在兵力不足以直接拿下圣彼得堡而改为大范围机动包围时,梅列茨科夫着实头痛了一把,思忖再三也只想到了“坚壁清野,拖延时间,确保拖到冬天来临前不被敌军完成大包围圈”。

没想到勒布元帅那个脑抽的家伙居然自己放弃了短暂休整后继续往东突破的打法,自毁长城助了他一臂之力,梅列茨科夫似乎已经看到了“圣彼得堡拯救者”“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已经肋生双翅向他飞来了。

“德国人有没有在各种渠道透露出过这种调动的原因和理由。或者说,KGB的情报处有没有得到什么风声。”

狂放地大笑后,豪放而不**的梅列茨科夫大将还是没敢立刻全盘相信,还是选择了向对自己汇报这一情况的机要参谋伊戈尔金中校确认一下详细情况。

“从沃尔霍夫前线部队汇报的情况来看,莫德尔的第4装甲集团军确实有5~6个师番号的部队进入了后撤调整,表面理由是战线推进过深,后勤保障不力——当然,德国人之前的战线推进确实过快,我们与敌后残余的游击队取得过联系,从他们的骚扰情况来看,德国人继续东进的突破已经很乏力了。

意识到这方面的异常后,KGB的人也下了很大的力气侦查了相关的原因。前天,KGB的特工发现德国人正在罗蒙诺索夫地区反复侦察水文情况,并向当地人了解入冬后的芬兰湾东段封冻情况。昨天,德国人的‘俾斯麦’号和‘提二批次’号两艘主力战列舰在波罗的海舰队偷袭作战后又一次驶入了芬兰湾,我空军第6集团军紧急起飞了3个中队的鱼雷型水上飞机进行抵抗,不过德国人显然是有备而来,护航战斗机非常之多,而且在舰队行动后对圣彼得堡市区和喀琅施塔得港、防区周边6处野战机场进行了反复的轰炸。我们目前无法继续取得对德国人战舰的压制,也无法再得到更详细的敌舰队动向情报。”

“你是想说,从种种迹象来看,德国人是知难而退了,想换一个方式方法,先拿下喀琅施塔得,然后越过芬兰湾和芬兰人取得地面联系?”

“您是知道的,曼纳海姆那个老狐狸上个月集中了芬兰军主力总计14个师重新沦陷了我们在北方战争中夺取过的维堡……”

“好了不要提那个老狐狸了!装作什么不和纳萃合作的清高样,希特勒一开打还不是屁颠屁颠跑来抢地盘了。”梅列茨科夫大将的嘴角微微抽搐着,任何一个掌管着苏军北方武装力量的将帅在提到曼纳海姆那个芬兰军统帅的时候,都会和吃了苍蝇一样难受,毕竟那个老家伙可是数次以弱势兵力羞辱了苏联军队,这个名字就如同一剂嘲讽药剂,让每一个听到的苏军将领失去冷静,“德国人既然那么有耐心,就让他们等好了。让军中攻击力最为强大的几个装甲师闲置一两个月,就为了等海湾封冻,然后直接把坦克开上喀琅施塔得?”

……

梅列茨科夫嘴上说的轻蔑,事实上在德国人紧锣密鼓准备着对喀琅施塔得——至少表面上看来是准备着对喀琅施塔得进行总攻前的准备时,他还是调度了不少部队配合未来可能出现的喀琅施塔得战役防御措施。一门门的重炮和一营一营的步兵、成队的机枪组和防空炮组依靠黑夜的掩护被送上喀琅施塔得港——反正就算德国人在芬兰湾附近部署了战列舰,也不可能绝对阻断苏联人通过芬兰湾北岸向岛上运输补给和援军,因为小岛距离北岸只有区区3海里的路程,快艇几分钟就可以跑完。

喀琅施塔得是圣彼得堡在芬兰湾上的门户所在,距离圣彼得堡的海路距离大约为18海里,是一个建筑在科特林岛上的要塞港口,始于18世纪初叶彼得大帝时期。原本的科特林岛只是一个水面以上部分长度不过3~4公里的天然岛屿,后来的港区当时都还是浅滩地势。彼得大帝考虑到初次进入大海的俄罗斯海军力量不足,很难与海军列强抗衡,为了在俄国海军草创的时候保护好圣彼得堡这个门户所在,他动用了大量的力量增筑了科特林岛,扩建成现在的规模,也就形成了喀琅施塔得港口和要塞。这座要塞在后来多次帮助俄国人的弱势海军挡住了列强从海上进攻圣彼得堡的企图——包括在18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在英法舰队的支持下,英法土奥联军在连续11个月的围城猛攻后,拿下了的南线千年要塞塞凡堡,可是同样在北面,英法联军的舰队却被喀琅施塔得挡在了圣彼得堡之外(当然,英法联军本来就没打算在波罗的海方向展开陆战,只是要封锁俄国的舰队)。从这种角度来说,喀琅施塔得也算得上是不输于塞凡堡的要塞了。

不过工程虽然巨大,这个要塞的成本却不高,因为俄国人利用了芬兰湾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当时的施工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冬季芬兰湾连底封冻的时候用马匹和雪橇拉来大量的巨石堆放在科特林岛西部的浅滩区域,然后等到春天来临大海解除封冻后巨石顺势沉入海底堆高地基,如此往复数年,科特林岛的最狭长处居然达到了10公里的长度,可以说完全是和水城威尼斯一样靠人工的力量在大海里堆出来的。

因为岛屿的构筑基于人工,那么对岛屿两侧航道的控制也就变得很容易。北侧航道逼仄浅狭,被填塞到最多只能通航巡洋舰级别的舰船,以供芬兰湾北岸的俄军补给船只使用。南部的主航道则宽阔流深,理论上当前世界上的船都可以通过。与之相对应的,喀琅施塔得在要塞炮台的设计上也和这种对航道控制的功能需求配合地丝丝入扣——在要塞的北面,俄国人设置了7座山壁嵌入式炮台,总计拥有14座双管280mm口径克虏伯重炮,合28门,世界上没有一支巡洋舰组成的舰队可能逃过这种恐怖打击的火力而存活。在岛屿南面主航道一侧,俄国人布置了4座炮台,总数虽少不过安装是口径更加巨大的305mm和350mm岸炮,而且为三联装形式,有些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的末代战巡舰马肯森级设计使用的13。5英寸主炮,在战后德国海军消失的年代,这些废弃的巨炮被卖给了俄国人构筑要塞,也有意大利人和捷克人的305mm三联装炮台(奥托梅拉拉和斯柯达生产),总计管数24门。这些巨炮的任务是,一旦有战列舰试图进入主航道之后,就可以近距离实施轰击。

这个设计可以说比英国人在马耳他和直布罗陀的设计更加高明,也比苏联人自己在塞凡堡的设计更加坚固稳妥,或许世界上的同类要塞只有土耳其人在伊斯坦堡构筑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要塞炮台可以与之媲美。

众所周知,马耳他、直布罗陀和塞凡堡三处海防要塞,需要面对的敌军舰队来袭方向是很随机、全向的,因此所有对付战列舰的主炮台都必须遵守一个价值,那就是拥有360°或者尽可能大的方向角射界,否则的话,敌人进攻的时候只要摧毁了面向主攻方向的炮台即可实施登陆进攻,为了达到这一点,炮台就只能做成可升降式或者至少是可以背负着其顶甲上的山体一起转动的姿态,转动动力装置和液压系统的限制让顶部防御的厚度受到了制约。

事实证明,之前的直布罗陀和马耳他的英军主力炮台大多数是被德国人用一两万磅重的“獠牙”和“掩体粉碎机”滑翔炸弹炸毁的,因为几米厚的岩石加上数十英寸的钢甲也挡不住那种强大到变态的炸弹攻击。但是如果换成喀琅施塔得的炮台,这一招就不管用了——喀琅施塔得要塞只要防御南面一侧的航道,敌人的战列舰不可能从岛屿的其他方向通过并袭击圣彼得堡,所以这里要塞炮台是牺牲射界嵌入在山壁里的,顶上还有几十米厚的山体,哪怕后世的战术核武器炸中山顶也不一定能把山削平炸毁下面的炮台,所以德国人的空中打击对于摧毁这里也就无效了。

如果维勒安。蒙斯克殿下可以亲眼观摩这里的要塞,并且知道因为他的干预,让帝国在另一个平行空间中原本会搞出来的“多啦A梦”800mm巨炮因为他的干预而扼杀的话,不知道会做何感想呢?

当然,维勒安部长是很忙的,这些北方集团军群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只能让莫德尔将军和勒布元帅自己去操心拿捏了,最多申请一下海军的配合。

9月22日,德军轰炸机群开始了此后持续三天的对喀琅施塔得不间断轰炸。150架FW-Ta400和400架Ju-288组成的空前轰炸机群轮番上阵狂轰猛炸——这已经是勒布元帅集中了几乎全部配属给北方集团军群用于配合北线作战的重型轰炸机部队了,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北方集团军群其他几条次要方向的空中支援都被改为依靠FW-190F/G和Me-410B替代。

小岛的要塞区在前三天的时间里究竟承受了多少吨航空炸弹的洗地无人可以统计,只知道德国海军特地拨出了4条万吨级的军火船给位于塔林空军基地的德国空军运输炸弹,炸弹的消耗量大到只能依靠海运,波罗的海铁路都无法腾出那么多的运能——要知道波罗的海铁路已经是德军三路进攻中路况最好的一条了,因为它经过的波罗的海三国领土都不是苏联的传统领土,这里的铁路很多事当年德国人援建的标准规而不是苏联式的宽轨。

5座主要堡垒在德国人不要钱一样的轰炸中尽数化为齑粉(苏联人是把360°全向射击的堡垒建筑成使用152mm炮、122mm炮和防空炮群的对地防御工事,然后把打击战列舰的巨炮埋在山里,和别的要塞恰好相反)苏军隐藏在堡垒内的人员物资受到了极大地损失,最后只能让所有部队躲到山体坑道中去躲避巨型炸弹的轰炸。

德国人消耗了价值上数千万美元的汽油和炸弹,也有二十几架轰炸机在持续数日的轰炸中被苏军防空火力和战斗机击落。苏联方面,损失了40门的B-4“斯大林之锤”203mm重炮,以及数以百计的152mm、122mm加农炮、榴弹炮、要塞炮,人员炸死炸伤数量达到了28000余人。大部分表层防御设施被摧毁后,德国人的战列舰也加入到了远程炮击的行列中来——每天夜间,“俾斯麦号”和“提二批次号”战列舰都会接近到科特林岛西面大约20~30海里的地区,然后利用420mm主炮发射底部凹陷高爆弹发挥射程优势轰击苏联人的防御体系,每晚都可以倾倒几千发420mm级别的超重炮弹。

需要说明的是,喀琅施塔得一贯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母港,而苏联特色是海军部队军舰渣渣,水兵众多,所以有大批海军勤务人员和基地防御部队可以客串陆战人员。而整个波罗的海舰队可是拥有10万水平的庞大单位,在德军进攻喀琅施塔得之前,因为梅列茨科夫大将的支援,岛上挤着的人数远远不止10万。这种情况下,一座只有区区20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岛上挤了十几万人马,足够坚固深远的坑道工事数量就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因此在德国人的地毯式轰炸下伤亡两三万人之多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

“司令官阁下,波罗地海舰队方面来电,要求允许撤走岛上一部分的人员——主要是在前期德军轰炸中的伤员和精神状态异常失去战斗力的人员,还有陆军方面的支援兵力。岛上的表层工事在德国人的反复轰炸下已经基本上失去了防御力。而坑道区域也无法长期藏匿十万大军,这样僵持下去的话,还没有入冬德国人就会把我们的血流干了。”

一个艰难地抉择摆在了梅列茨科夫面前——波罗的海舰队方面的要求说得比较委婉,没说要把海军的战斗人员直接撤一部分下岛,只是说先把陆军那些来抢地盘的家伙送走,还有之前德国人的轰炸炮击造成的伤兵和神经衰弱者。可是梅列茨科夫当然可以听出,舰队方面所指的神经衰弱者具体可以解释为哪些人。

“难道这就是莫德尔把他的装甲师提前一两个月摆到罗蒙诺索夫地区,做出一副休整等待进攻姿态的原因?”

圣彼得堡防区的面积非常广大,不算北部一直到维堡之间的沼泽地带,单看圣彼得堡周边的大防御圈,就有4000多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在这片土地上,苏联人散布着150万人的正规武装力量和300万平民、民兵。在德国人打响喀琅施塔得方面的火力攻势前,主防区的战斗已经演化为了筑垒工事地带的炮战——也就是那种性质上来说运动性不足,接近一战形态的战斗方式。

勒布元帅要打破这种战斗形态,要么就是和之前一样发挥莫德尔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机动优势围城打援,在外围打运动战,分割歼灭战,扩大战场,把苏联人从坚固防御带的战斗中拖出来。

“要么就是……”梅列茨科夫想到这里,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要么就是……把150万苏联军队从4000平方公里的旷野中集中起来,然后用高效率的优势火力杀伤削弱……对,一定是这样的!”

梅列茨科夫念及此处拍案而起,所有的情况在他脑中变得豁然贯通——想想看日本人在库页岛和太平洋门户诸岛的防御吧!日本人也很喜欢构筑坚固的工事和伪装,但是他们从来不在战事不急迫的时候部署太多的部队到那些小岛上——当然,日本人还是会留下很多的预备队,一旦地面战事吃紧后就利用海军的优势及时调动。

苏联人的海军当然是劣势,或者可以说是几乎被全歼,但是芬兰湾北岸和科特林岛之间,区区三四海里的距离还不至于阻挡住苏军随时增援喀琅施塔得的脚步!自己怎么会变得那么胆小,命名芬兰湾还有一两个月才会封冻,却因为恐惧德国人的坦克提前把那么多部队送到岛上去给德国人屠杀!德国人命名就是打炮战打得不耐烦了,觉得苏军地不熟不够密集,炮兵杀敌的效率不够高才出此毒计的!

“传我的命令,同意波罗的海舰队方面的请求,同时允许他们将‘因为德军炮击轰炸而神经衰弱者’的人数控制在5万人以内——不过撤下来的部队必须随时待命,在11月海湾封冻之前,岛上的防御部队必须恢复到满编状态。”